● 本报记者 刘英杰
得益于人工智能、新消费和创新药等新叙事不断涌现,港股市场今年以来表现亮眼,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均累计涨逾24%,领涨全球主要市场。
中金公司研究部首席海外策略分析师刘刚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表现活跃与流动性密不可分,未来支撑港股资金面的长期宏观因素并未改变,资金充裕但优质资产有限的局面有望延续。
港股市场表现活跃
从成交额来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2394亿港元,较2024年日均成交1318亿港元,增长超80%。
刘刚表示,虽然中国权益市场的基本面没有明显改变,且外部扰动不断,但结构性行情活跃,板块之间此消彼长、不断轮动。
他认为,充裕的流动性和有限的优质资产必然导致资金扎堆,而符合优质回报定义的资产大多在港股。
“今年以来港股一、二级市场活跃与流动性密不可分。而且,作为典型的离岸市场,流动性对港股也起到了远比A股市场更重要作用。”刘刚说。
南向资金持续流入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流动性整体宽松,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2日,南向资金今年以来累计净买入7974.46亿港元,日均净买入61.3亿港元。
从宏观和微观的市场资金供需两大维度分析,刘刚认为两者间存在一定关联。
刘刚表示,从宏观维度看,三大因素共振造就了上半年港股流动性充裕的局面。首先,由于市场资金充裕但缺乏优质资产,推动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其次,香港金管局投放大量流动性导致港币流动性异常宽松;再次,不论是出于“去美元化”叙事还是对美元资产安全性的担忧,美元指数和美债利率持续走弱,部分资金从美国撤出,间接受益港股。
从微观维度看,刘刚表示,截至目前,南向资金净流入规模已接近去年全年,南向资金成交占比达到35%。个人投资者(ETF)和交易型资金贡献了大量超额增量,上半年内地可投港股ETF资金净流入375亿元,环比增长10%,同时保险资金也在稳定增配。外资层面,长线外资仍未回流,但区域和交易型资金有结构性流入,今年主动外资累计流出港股市场77.8亿美元,被动外资累计流入129.2亿美元。
刘刚表示,展望后市,三季度港股市场或面临流动性边际趋紧压力,其对资金的需求可能加大,但资金供给速度能否加速还要看赚钱效应。
哑铃型配置仍是最优策略
谈及后市港股配置策略,刘刚建议以结构性行情为主,阶段性进行“新哑铃”策略配置。后市港股市场可能面临压力,但在市场波动中反而能够提供更好的再介入机会。
刘刚表示,稳定回报(分红)+成长回报(成长)的哑铃型配置是在信用周期企稳但难以大幅扩张前的最优策略,只不过阶段性地在哑铃两端可以结合板块透支程度略作轮动的“新哑铃”,核心的原则是在合理的位置买长期正确的板块。
刘刚认为,高分红领域的长期逻辑稳固,但银行板块短期估值透支,可部分适度切换到保险等领域。在全市场投资回报率下行且缺乏明确产业主线的背景下,稳定回报或保值的资产仍有长期配置价值,尤其是在市场整体增长空间尚未打开的前提下可以作为阶段性下行的对冲工具。
“短期看,新消费透支较为明显;创新药涨幅可观,长期逻辑明确,短期也可以把握节奏。”刘刚在谈及成长领域的投资机会时表示,相比之下,预期较此前略微下降的AI应用与机器人相关板块,可以再度提前埋伏布局。
责任编辑:屠欣怡
配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